我很同意綠角所說的,當代金錢思維有兩大陷阱:
1. 看不起薪水。
2. 過度膨脹所謂「被動收入」的重要性。
首先,薪水是讓一個人財務自由最快的方法。財務自由的實現途徑有二,開源與節流。
其次,被動收入並不那麼被動,你房子租人家要不要管理?要不要挑房客?房客出事或跟你吵你要不要付出情緒時間跟注意力成本?你做股債投資,要不要時時吸收知識隨時注意狀況?你做高股息,要不要擔心價差?
這些都是時代的迷霧,在跟小孩講金錢時,我都持續強調勞動的重要,以及提供別人價值的重要,這才是讓孩子能受用一生的觀念。就算他們腦筋不清楚,投資失敗了,人生跌倒了,也能再站起來。
教觀念,而非妄念。
暢議財富自由的書可曾跟讀者說過,很高的薪水收入,也是致富的途徑?
不,這些書都叫讀者要儘快脫離”拿人薪水”的身份。彷彿這是一個永遠不會有出息的選擇。
假如你這樣看待工作,那它的確就會是這樣。但假如一個人真的在工作上表現傑出,一路向前挺進,那種一年好幾百萬,上千萬等級的薪資收入,那是可能的事情。
而且不只有那篇新聞中提到的銀行業,很多上市公司的高層主管,年薪都相當可觀。
而且,這個位置一定會有人坐。一定是某一個”人”在擔任這個職位。願意拼的人,就有機會。
在書局中的理財書籍部門,滿滿都是教人如何投資致富的書。彷彿只要學會投資,就可以擺脫工作。
但就是這種寄情於投資,把投資視為唯一可行出路的心態,讓很多人忘記了其實更有發展潛能的職業生涯。
而且,我們不要忘記,金融市場是一個廣義零合遊戲。
假設某年台股單年報酬是5%,這一年全部台股投資人花在研究的時間是100萬個小時。難道我們把這些人集合起來,嚴加要求,讓他們總計投入的時間增加一倍,變成200萬個小時,難道台股報酬也會自動多一倍,變10%嗎?
顯然不會。
太多人拼命努力研究,希望自己研究更多,就會拿到更好回報。卻忘記自己是處在零和市場中,大家會拿到的報酬,就是這麼多。真正多努力會有較高的機會得到正面回報的工作與職業生涯,卻棄之不顧?
想完全藉由投資,擺脫工作,成果常是一個不怎樣的投資與職業成果。
只懂得工作,完全不懂投資,又會白白放棄金融市場帶來的可觀資產增長的機會。
人生常是一個平衡的問題。
時間與精力在投資與工作的分配,也是一樣